
忠於異象,勇於祈求
龔錦添
創校校長張子江牧師在迦密三十周年校刊清楚地宣示:「迦密的創立是異象,加上禱告的成果。」(註一) 1962年8月29日的一個祈禱會,最能展現異象和禱告與創立迦密中學的關係。
當天下午五時三十分,一群香港大學基督徒團契的基督徒在金博士的辦公室舉行祈禱會,分享他們在學校的福音的工作。有組員報告說某主內弟兄在他任教的知名基督教英文中學組織團契時,受到校方阻撓,他們深感許多基督教英文中學僅重視校譽,忽略了傳播福音的機會,更遺憾有學生因組織查經班被開除學籍。在祈禱會上,這群基督徒領受了異象,要建立一所具有高教育水平的英文中學,聘用基督徒為教職員,以傳揚福音為使命,以聖經真理作為課程的基石(註二)。這個異象最終得以實現,他們創立的學校名為迦密英文中學。
迦密之名來自以色列北部的迦密山,歷代的先知和君王多半在這山上築壇,祭拜各種神祇。《列王記上》記載了先知以利亞見到異象,在迦密山上挑戰服侍外邦神的八百五十個先知,約定雙方各自築壇獻祭,要證明誰事奉的才是真神。亞哈王召集的外邦先知聲勢浩大,但祈禱不獲回應,人微力弱的以利亞向神祈禱說:「我是你的僕人,我遵照你的話做這一切事。 求你應允我,耶和華啊,應允我,使這百姓知道你—耶和華是 神,是你叫他們回心轉意的。」 於是,耶和華降下火來,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了溝裏的水。眾百姓看見了,就臉伏於地,說:「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王上18:36-39)。 以利亞見到異象,懇切禱告,確證了耶和華是真神。
一群沒有勢力和財富的年輕基督徒在禱告會中見到異象,決定要興建「一所具有高教育水平的英文中學」,但從何著手呢?金新宇博士強調「一切所需都當仰望主的供給,而不是依賴人的幫助」(註三)。金博士強調的,正是以利亞異象得以實現的原因:1. 以利亞專一向神禱告,仰賴主的幫助;2. 以利亞不求自己的榮耀,要人知道力量從何而來,說:「耶和華是神!」;3. 以利亞不理會外在環境,雖然第七次觀看,才見到「有一小片雲從海裏上來,好像人的手掌那麼大。」,以利亞仍專心仰望,深信神的供應,必定充足。
創校先賢陳炳華博士在《基督教興學會五十周年分享點滴》一文中回憶説:「我有機會在六一至六二年期間參與金教授帶領特別為辦學而舉行的祈禱會,多在港大附近的福音預覽室舉行。我甚為這些祈禱會所感動,亦使我相信ESDI能有今天的成就,全是祈禱的力量,我記得六二年金教授帶我到迦密村當時的小學,看看可否改建初中實驗室,我當時很懷疑,可否在那裏辦一所標準學校?」他們所考察的,是尖沙嘴潮人生命堂在迦密村即將停辦的小學校舍。陳博士在實地考察後表示:「但那兒實在太小了,距離我們的理想甚遠,感到難以在那裡辦一所標準學校。」(註四) 然而,神沒有立即給他們理想的校舍,他們要不斷地禱告,持續地仰望神的供應。
他們創立的學校僅有十二個課室,沒有禮堂、實驗室或圖書館,並且只獲准開辦中一至中三年級。距離異象的完成,可説是長路漫漫。而漫漫長路,是堅持專一倚靠神的的考驗。創校先賢許賢發博士做了總結:「神是一位使無變為有的神,工作開始時,好像是空談,理想多多,卻沒有具體的跡象。禱告、禱告、禱告。……起初,一切實在微不足道,但在主豐厚的恩中,神使無變為有。」(註五)
先賢們使無變為有的禱告,是我心中所嚮往的,但只風聞,沒機會參與;不過我自1979年有幸在迦密任職後,禱告的力量卻是我親眼見到的。
張子江校長帶領一群初出茅廬的教職員,在設備簡陋的學校,培育基礎薄弱的學生,試圖成就一所「高水平的英文中學」,本來就是妙想天開,即便在教育實務上投入所有資源,盡用分秒,也未必可成。然而,最優先使用學校資源和時間的,是禱告。每週開學前,全體教職員一同禱告;每星期的學習,全校師生以禱告開始,以禱告結束。迦密的教職員的培訓,與一般學校專注於促進教學水平、提升學業成績不同,迦密最看重的是教職員的靈命。迦密常在星期五放學後召開教職員會議,會議時間長達三至四小時,前半的黃金時間用來唱詩、分享、禱告,後半才討論教育問題和學校事務。會議中途會享用外賣送來的飯盒,或小食部工友預備的雞粥,然後繼績會議,最後以禱告結束。每年暑假將盡,會舉辦四日三夜的教職員退修會,其中培訓和商討事務僅佔小部分,更多的時間用於查經、講道、交通分享,以及把新學年一切所需,在祈禱中交托在主的手裡。
為了實現「高水平」的教育工作,大家都抱怨教學時間不足;要承擔福音的使命,老師在小息、午膳以及放學後都要關顧學生的需要,時間總是非常緊絀,但老師們必定要參加的祈禱會、教職員會和退修會,都用很多時間去禱告,有人會懷疑是否值得。然而,多少難以應付的困難,都在禱告中帶到神的面前,然後奇妙地得以解決。當神在掌權,福音在廣傳時,不足的課室會增添,簡陋的設備會改善,頑劣的學生會受教,固執的人會悔改,缺乏的人手會得到供應,疲憊的教職員會重新得力,普通的學業成績會有所提升,藉藉無名的學校會受到社會重視,各種各樣的難題會迎刃而解。而神蹟,每天都在我們眼前出現。
感謝神讓我有機會在迦密工作,直到2015年。回想十年前,我們在籌辦五十周年校慶時,常常唱這首詩歌:
「我以禱告來到你跟前,我要尋求你;
我要站在破口之中,在那裡我尋求你。
每一次我禱告,我搖動你的手,禱告做的事,我的手不能做;
每一次我禱告,大山被挪移,道路被鋪平,使列國歸向你。」
迦密山的名字源自希伯來語「 Karem El」,意為「神的葡萄園」。我希望六十周年校慶之後,眾迦密人繼續禱告,效法先賢們專心仰望主的供給,讓人看見,將榮耀都歸給神。願眾同工無不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都同心合意栽種神的葡萄園,讓福音在這所高水平的英文中學,毫無阻撓地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