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印

7
0



海浪淘盡幼沙,洗刷著一道道零碎的足印;流水穿過頑石,撫平那一個個嶙峋的棱角;時間掠過歷史,把一位位見證人都送進浩瀚無垠的宇宙裡。曾幾何時,面對時間這無情的劊子手,人奢望過能僥倖避過它的利刃,及後人終於意識到自己終究不能逃出它的魔掌,於是人轉而希望能在世間留下足印,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燦爛耀眼的光芒。

「雁過留聲,人死留名」一直是古今中外皆熱切期盼的成就。秦始皇積極統一六國,多年南征北戰,最終成為第一個統一中原的人,在我國歷史上留下重重的足印;成吉思汗一生在廣袤無垠的大漠上奔馳,不但成功統一蒙古各部族,更取得中原,其建立的版圖甚至遠至東歐,最終獲得「馬上得天下」的美譽,在歷史書上的一隅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拿破崙是法國人的驕傲,他一生與歐洲列強交鋒,雖然最終在滑鐵盧戰役中慘敗,卻成就了強大的法國,贏得後世人的尊崇。這些戰士,一生都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都是希望在戰場上留下足印,作生存過的証明。

不單是武人,文人亦希望能留下足印。我國一向推崇「立言」,在春秋戰國這百家爭鳴的年代,不論是法家、墨家、道家、儒家等,都積極發表自己的學說,希望能得到君主的支持,以弘揚自己的學說。他們希望在書本上留下自己的足跡,讓後人追隨自己的步履。

生於近代的人,有其可幸,亦有其不幸。可幸的是,前人已為我們披荊斬棘,在地上留下足印,亦我們可以依從這些足跡,探索更多的未知。牛頓說過:「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我能看得更遠。」他根據前人留下的能量守衡定律,再從蘋果掉落地方,最終創立萬有引力的理論,無獨有偶,愛因斯坦以牛頓的定律作基礎,繼續探索,最終提出撼動物理界的相對論,至今仍能屹立不倒。由是觀之,前人的足跡為我們建立基礎,為我們指引方向。

至於不幸之處就是有時候前人的足印會為我們帶來制肘,有些人視前人的足印的軌跡為金科玉律,不允許其他人逸出半步。以哥白尼為例,當他提出「日心說」的時候,被當時的人認為荒唐之極,他所走的路固然正確,但最終卻換來被火活活燒死的結局。是什麼殺死他?當時自私的神職人員?無知的人民?不!他們都是足印的傀儡。是「地心說」的足印不允許哥白尼另覓新路。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哥白尼尚且如此,生於現代,要開創新路更是天方夜譚,情況就好像要在石屎路上留下自己的足印,難極登天比起從前,很多範疇的基礎尚未確立,很多的還是泥濘路,只要勇敢踏上去,人很容易留下自己的足跡,開闢新的道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留傳千古的名言,引證人非常重視自己曾經留下的足跡,常人依戀過去足印,不願離開那曾經讓自己成功的路,甚至害怕足印消褪而一步步倒踩回去,希望加深自己的足印。其實,所謂足印,只不過是當初偶然留下,歷盡風沙之後變成的零碎足跡,沒有憑弔的價值。有時候,我們該仿效蘇東坡,「人生到處知何處,應該飛鴻白雪泥。泥土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足印對蘇軾來說,清晰可見好;模糊不清也罷,因為這都不是飛鴻從來都只是追求那未至的目的地。

流星縱使耀眼,在黑暗的宇宙中劃過一道光痕後亦最終湮滅;縱然用千斤重物在地下留下一個坑,在海浪日復日的沖洗後,終究可以把沙灘撫平如昔,將坑洞從來未曾出現一樣。我們的足印其實亦一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即使是一些顯赫一時的英雄人物,亦敵不過時間的洪流,被人遺忘。他們的足印已踏得比一般人更深、更重,但最終亦不免被撫平。因此,我們該重視的,不是足印能留下多久,而是印下足跡時的真實感受,只有這些有血、有肉、有溫度的足印才能使人感到確實存在這世上,而不需其他証明。

天空縱使沒有翅膀的痕跡,鳥兒早已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