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將消失的童真

5
0



在現今的社會,小孩的臉上好像失去了應有的笑臉,失去了一份無憂無慮的稚氣。童年變得不再快樂,孩子變得不再天真。

童真快將逝去的現象不得不歸咎於家長的教育方式過份催迫孩子學習及成長。還記得我在我童年時,即使父母重視我的學業,每天也都會容讓外祖母帶我到公園遊玩,跟玩伴一起盪秋千,玩捉迷藏等。然而現時不少父母過份緊張孩子的學業,擔心他們跟不上教學進度,又或想子女比別人更多才多藝,以提升其競爭力。因此,家長們不惜工本地為子女報名參加各種補習班以及那些根本不考慮孩子興趣而選報的「興趣班」。在過往的暑假,有家長為其就讀初小的子女報讀了九個興趣班,子女除了要忙於應付暑期作業,更要每天趕著參與不同的活動。又有家長為只有三歲的兒子報讀外語班,要連母語也未掌握好的孩子學習外語。這些稱得上「瘋狂」的例子越來越多。孩子本身猶如一張白紙,白紙上本來盛載著他們的天真,對奇妙的世界的幻想。然而,家長強行地將知識、技能及才藝塗上這張白紙上,原來那份童真則難以立足。閱讀童話書變為閱讀外語生字書,那小孩如何保持對世界的美好想像?從小教育他們要裝備自己與人競爭,否則將來進不到好學校、好公司,那孩子無憂無慮的心又如何保存?

當然,這不單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我們的社會要求每個人都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在別人面前只可稱讚自己,隱藏缺點,才能免得被社會淘汰,不但在成年人的世界如此,在孩子的世界亦同樣。現時有不少幼稚園及小學面試輔導班,課程大概是教導孩子面試時的「標準答案」。所謂的標準答案,就是例如「我喜歡看電視」改為「我喜歡閱讀英文故事書」等,務求為自己留下一個好印象,以獲那些名校收錄,追求好前途。社會這種競爭風氣,使小孩從小要學習適當時候虛偽,包裝自己以得到別人的認同,而不能單純率真地表達最真實的自己,以致現時的小孩失去單純天真的心,童真越來越難見。

另外,科技的發展亦難辭其咎。從前的小朋友空閒時會到附近的遊樂園跟其他小孩遊玩,大家打打鬧鬧,扮公主、王子、怪獸,互相追逐,有時改改花名,有時跳飛機,這樣玩一天就已經很滿足。然而這一張張公園中天真無邪的笑臉近年來卻變成埋頭在智能電話中的木無表情的臉容。現時不少小學生均擁有自己的手提電話,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亦常用父母的電話玩網絡遊戲。因此,在乘搭交通工具時我們常看見身邊高度只及腰的小孩沉溺在遊戲中。現時的小孩少了和身邊玩伴率真的接觸,反而多接觸了遊戲中暴力的元素,失去體驗傳統童玩,如紙牌遊戲、遊樂場遊戲中那份與人互動的快樂,又變得不再容易滿足,從前的孩子和朋友玩「包剪揼」勝出了,或許也能高興上半天,現在的小孩子卻不斷追求更多科技產品,向同學炫耀,失去了孩子那份純樸、容易滿足的心。可見,科技的發展一步一步使童真消失。

童年本來是人生其中一段最快樂的時間,是一段我們可以無所掛慮,不為將來擔心,對身邊所有人不用加以防備,可以天真地對現實世界抱著美好想像的時光。正因為現實世界雜亂,充斥著荼毒人心的價值觀及事物,所以童真份外可貴。然而,現時的社會卻好像不再重視孩子這份無價的童真,取而代之的是競爭的心、虛偽地包裝自己的技巧,以及物質主義。看見小孩子逐漸失去童真,我為自己曾經享受擁有童真的時光而慶幸,但又為這份快將消失的童真感心痛及惋惜,怎麼連這份人生中短暫的天真,無憂無慮的心都奪去?社會能把快將消失的童真還給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