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有人說希望是生活的動力,有人說希望只是不切實際的慰藉,有人說希望沒有所謂有或無,要視乎自己是否努力創造……試以「談希望」為題寫作文章一篇,談談你對希望的看法。
還記得汶川大地震當年,在電視前留意著災情的我,看到印象深刻的一幕⎯⎯一個被困兩日有餘的女孩被救災隊伍救出,脫離那個陰暗又狹迫的、由水泥板塊構成的空間。儘管一個人受困已達三十多小時,女孩的臉上盡是虛弱和疲憊,但我卻彷彿在她半睜的雙眼中看見了深不見底的希望。
無論是面對重大的災禍、抑或生活上的難關,希望的力量都是強大堅韌的。希望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它是一種對未來可能性的相信。與之相反的是「絕望」⎯⎯但往往在我們感覺絕望的時候,希望的力量倒也最為強盛。
希望使我們跨越身處的困境。當下的困難固然可以很棘手,甚至讓人覺得毫無辦法解決,也毫無退路。但擁有希望的人擁有對將來的期盼,相信總有成功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相信一切都會雨過天青。這份信念讓他們積極尋找方法以實現心目中的盼望,堅持不放棄,問題自然也就更有可能改善、甚至迎刃而解。
有「最佳銷售員」之稱的比爾.波特的成功並非唾手可得的。他是個先天性腦麻痺症的患者,不要說工作,他連應付生活上的小事都比他人有更多不便⎯⎯他走路、說話、肢體控制的能力都被他的病嚴重影響,走得比人慢、講得比人吃力、拿東西、移動身體所花的時間都比別人要長……面對客觀條件的不濟,比爾沒有自暴自棄、妄自菲薄。他沒有把自己定義為「傷殘人士」,而像健全的人一樣尋找工作,成為了推銷員。但他必須接受公司種種苛刻的條件,例如要接受沒人希望承擔的波特蘭、奧根等地區的業務。加上他先天的缺憾,要為他的工作增加了難度:他走得慢,每天要花很多時間、背著沉重的包在外奔波幾英哩路;他的手不靈巧,甚至連訂單都要拜託顧客幫忙填寫;每天的舟車勞頓,使他結束一天的工作後筋疲力竭,還受苦於關節痛、偏頭痛等毛病。但他絲毫沒有為這些別人看為「不幸」的事情打倒。反而,他對自己的未來抱著希望。他不視這些難關為「失敗」,反倒是對他的鍛練、是他邁向成功的基石。他始終對自己帶著信心,對自己能夠創造出不同可能性有信心。這份積極使他一直勤奮不懈,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地工作。一年一年過去,比爾的客戶愈發增多、銷售額逐漸上升,最後成了公司在西部地區銷售額最高與銷售技巧最佳的銷售員。是對未來的希望給予他前進,跨越難關的力量。
小時候曾看到一則故事:一個患重病的病人對自己講,當窗外的樹上的葉子掉光,就是自己生命結束之時。一名畫家聽到後,在窗外的牆壁上畫滿樹葉。病人日復一日看見窗外的風景,樹葉仍舊長滿枝子,他對自己的病情愈加樂觀、愈加充滿希望。終於,他的情況慢慢好轉,到最後竟奇跡地康復。希望所給予人的力量,是激勵生命的力量。
或許你會質疑:這講的都是很虛無飄渺的東西呀,「希望」作為我們的前進動力,聽起來富有心靈意義,卻好像不能產生可見的果效。
事實上,希望於人身上也是可以提供較理性而實際的幫助。這種「可見的果效」可見於兩方面。
首先,希望給予人目標、進而鼓勵他們逐步完成自己的目標。打個比方,一名剛移民去外國的少年因語言隔閡而無法順利融入當地同學的圈子,繼而在學校裏的生活常形單隻影,過得並不快樂。毫無疑問,少年是「希望」能夠增進和當地人的關係,結交朋友。若然他抱有這樣的希望,亦相信自己能交上朋友的可能性,這份「希望」便會讓他明瞭自己的目標⎯⎯學好當地的語言,使自己能與同濟順利溝通,打破彼此的隔閡。認清了目標,少年接下來便當透過各種方法,例如去上語文學校、多讀該語言的讀物,循序漸進地達到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願望。若他願意堅持吃苦,總有一天他能夠流利地與同學談天,朋友也是能交上的。故希望不單在心靈層面上給人動力、更是使我們因為有希望而肯設立目標,再一步一步把其實踐。若然沒有希望,人也就沒有對未來種種可能性的相信;既然不相信,也就更沒有理由要設立目標且付諸實行了。
第二點,希望培養我們的不同素質。這些素質都是我們無論在職場、學校,還是做人處事的態度上,所當具備的實際能力⎯⎯例如,創造力。抱有希望代表一個人相信自己或某件事在將來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為了使事情真能夠積極地朝好的方向走,正如上文所指、人需要設立目標並有系統地付諸行動。條條大路通羅馬,能達至目標的方法也絕非只有一個,故人的創造力顯得重要⎯⎯創造出解決方法的能力。憑藉已有的方法有時未必有效,故要懂得變通、創造不同辦法處理問題。又例如,恆心。確立了目標之後,完成目標往往不會是什麼不費工夫的過程。必須要願意堅持、不輕易言棄,才是成功的關鍵。正因為我們持有希望,而我們渴望「希望」成真而付出努力,我們在這期間同時學會堅毅不屈的情操。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當中包括游泳選手奧列西雅。縱然她經歷車禍,後失去左手、身心受創,但她正正對自己抱有希望、對自己即使經歷傷痛的人生抱有希望,她才有力量去堅持進行艱辛的訓練,最終在殘奧的比賽中兩次奪冠,且立下世界紀錄。不止如此,除創造力與恆心外,希望同時賜予我們上進心、責任感……希望的意義絕不只停在心靈層面、更提供實際幫助,從多個角度建構人。
有人認為,希望不切實際,只懷希望根本不能成事。我不會否定他們的說法。只是停留在「懷有希望」的層面,固然不能成事;只有對美好將來的想象,只是妄想。希望,必須要有相應行動才能具體化。就如上述一樣,必要設相應的目標,並付諸實行、循序漸進,且要鍥而不捨地堅持到底,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希望」變成真實發生的景象。否則,希望只會淪為空想不幹的藉口。雖然如此,「希望」本身亦給予人們實踐行動的動機和勇氣。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希望始終還是我們不能或缺的一種信念。
也曾聽過這樣的抱怨:即使擁有希望,也不一定能越患難、得成功;抱有希望,也會失敗,也不必定能成事。他們也說得不錯⎯⎯的而且確,懷抱希望並不等於百分百會風調雨順,左右逢源。必須要澄清的是,「希望」不是神佛、不是水晶球,更不是許願神燈。若果「擁有希望」便能使我們做事得心應手、萬事亨通,那這「希望」也只是顯出了人不肯捱苦、只求免費午餐的根本惰性。真正的希望是一種態度,象徵著人的堅毅剛強、不屈不撓。它不會讓我們的挫折和煩惱自動消失無蹤,卻是能給予人超越自己極限的力量,倚靠自己去跨越大大小小的難關。「希望」與其說是給予「結果」,例不如說說是幫助人經歷「過程」,並且從中有所學習、有所成長。
要獲得「希望」孰難孰易,每個人在每個獨特的經歷裏都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我不能一概而論;但我唯一能夠肯定的是:人不能沒有希望。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與比爾.波特或是奧列西雅等名人一樣的際遇,但即使是平凡的人生,也總伴隨很多或平凡或不平凡的難題,我們仍需抱希望去逐一拆解。
只要抱有希望,困局就總有轉機;但要在挫折與低谷裏常常持守希望,似乎也並非易事。無論獲得希望是困難是容易,希望都不是守株待兔者可得之物。希望往往不是憑空出現的,說到底仍靠人的心態以及行動。當你感覺沒有一絲希望,轉捩點往往就在轉念之間⎯⎯只要你相信一切還沒絕望,那裏就有希望;只要你相信在哪處總有希望,你就當去觀察、去尋找、去發掘。轉換了心態,付出了行動,「希望」的內容化為現實的那天,也就離現在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