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

9
0



「傳統」和「創新」看似是相互對立的概念。前者意指一些舊日沿用至今的觀點、規範、行事方式;後者恰恰是一些不依傳統、嶄新的方法或模式。於是有些支持創新的人認為,與之相反的傳統,實在是拖累創新的包袱。然而,我卻有另一番看法。

傳統和創新看來截然相反,但其實卻是互相補足,相輔相成。而且,兩者的關係並非絕對,而是隨你我的想法改變。

的確,傳統可以是創新的絆腳石⎯⎯若然我們過於拘泥於依從舊有的處事模式,不知變通而欠缺彈性,傳統的確會限制了創新。人們下棋總有各種秘笈,或是自古承傳至今的一些致勝「棋路」。不少人下棋,或多或少都會依從某些「棋路」,以希望更大機會致勝。但是一局人工智能和國際棋手的圍棋對弈卻令不少人嘩然⎯⎯棋局中,人工智能多次沒有按那些自古承傳至今的棋路下棋,甚至完全不跟既有的模式,走出了一條條人們看為自取滅亡的棋路;但當人類方的棋手迅速被技術性擊倒後,他們才發現,原來人工智能所下的完全不按固定棋路的那幾步棋,到頭來卻是致勝的關鍵。

即使是資深棋手,有時仍不免受到某些固有下棋思維的束縛,總以為某些方法較易致勝、某些方法必然陷棋手於不利。這些傳統的舊有想法,正正是使人們難以突破現狀,發掘出新棋路的窒礙。反過來說,也正因為人工智能不會盲目跟從過去的做法,而是不停模擬棋局的變化及對策,計算各種可能性,才有辦法使用創新的棋路,擊敗或執著於傳統、或不敢於創新的人類方。傳統的確可以是人們的一份顧慮,使其不敢、不願創新的包袱。

但同時,傳統也能成為創新的基石。不少的創新科技、現代習慣、嶄新產品,都是在舊有文化或物件的基礎上產生的。文化節日方面的例子數不勝數⎯⎯中秋節一直是中國人重視的傳統節日,吃月餅看花燈的習俗也從來沒有被淘汰,只是它們都經歷了創新。近年常以冰皮月餅、雪糕月餅、電燈飾、卡通造型燈籠成為佳節必備;又例如,古時人們會送孩子們上私塾學習詩書六經,現在的教育制度與以前大相逕庭,教學內容也不再局限於古文,但是小孩子到學校去和年齡相仿的同學一起學習,這習慣倒是沒有改變;現今流行的各式各樣不同顏色、不同品牌,甚至不同香味的筆,都源於古時候的毛筆演變而成,雖經過很多改良進化至現時五花八門的筆種,但手握一支細長的筆桿,用一端來寫下文字,這種做法卻是跨越千年。

正正建基於前人發明和方法,後人才能把自己的創意、迎合當時的潮流,在傳統之上創造出不同的新品。同時,在這些創新的物品和方法身上,總不難看見舊有發明及模式的影子。雪糕取代蓮蓉,巧古力取代了蛋黃,但它的形狀和大小,以及品嘗它的時節,以至它的名字,都確實告訴我們它仍然是月餅。

事實上,傳統和創新本是同一回事。所有的傳統在誕生之時,都是當時的創新。今天的創新,經過一段時間後,又將成為後代人的傳統。傳統到底是包袱抑或基石,並非絕對。這完全視乎我們的看法和態度⎯⎯若過於執著依循傳統,則傳統很可能會塞礙今人的創新;但若是懷抱虛心學習的態度,視前人的觀念和做法為參考的經驗,加以改良,卻不被其限制、故步自封,則傳統也可以成為創新的基礎和養份。

魯迅於《故鄉》中這樣寫:「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傳統是創新的起源,同時也是創新的結果。兩者相輔相成,提醒我們必須虛心從傳統裏學習,才有可能積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