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華民族傳統中著重提倡的美德。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孝者為人尊崇,像李密等其中的佼佼者更是被傳頌至今,而不孝者則受人唾罵指責、為之不齒。然而,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現今很多人認為「孝」已經過時,孝道精神亦應被淘汰。所謂孝道,真的已經不合時宜了嗎?
毋庸置疑,每個人都曾經或正在擔當子女的角色,而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及愛護也是恒古不變的。既然父母於我們有養育之恩,於情於理,我們都該報之以孝。而且,孝對於子女也是一種規範和約束,用以維繫與父母的關係。若果再無人重視孝道,即父母的角色與其他外人並無分別,那麼社會的秩序定會大亂。舉一極端的例子來說,有一個年輕男子曾因為打遊戲時受父母阻撓,帶同朋友回家將父母殺害。這種人對父母毫無尊敬或感恩,只因父母逆了他的心意,就能做出如此泯滅人性的事。父母與子女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總難免有磨擦或矛盾,如子女心中存孝,保持對父母的尊敬,遇到爭執時就能遏制怒火,心平氣和地嘗試溝通,否則社會中的家庭多如牛毛,爭執時小至口角,大至動粗,必然會破壞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其實,比起不傷害父母這種基本道德,孝道講求的是較高層次的,由子女積極自發地奉養、孝敬父母。雖說「孝道」中似乎包含很多要遵守的規則,但真正的孝,應該是從對父母的愛發展而來的。《論語》中列出了一些體現孝道的方式,當中最為現代人質疑的莫過於供養父母的問題。很多人都不願給家用或照顧年邁的父母,於是把他們寄放在老人院等地方,不聞不問。 然而真正的「孝」不應止於在物質上照顧父母,還要給予尊敬和愛護,不然養父母跟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除了供養父母外,照顧好自己也十分重要。身體髮膚,受諸父母,若我們總做一些危險的、會傷害自己的事,令父母憂愁掛心,已會被視為不孝。另外,在外毀壞自己的名聲,令父母受辱,亦不是孝子所為。以崩牙駒為例,儘管他對母親非常孝順,在她生日時為她隆重慶祝,但因他身為三合會成員,外界也因此對他母親有不少的批評。「孝」並不止於形式上的執行,如果一個人真的愛父母,肯定會凡事都深思熟慮,不讓父擔憂、受牽連、受指責。這種心甘情願的奉獻,才是真正孝的體現。
誠然,古時人們對「孝」的闡述可能有所欠缺,有些觀念,例如「無後為大」,隨著生活模式的轉變,被摒棄也無可避免。但關於關愛父母,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卻絕不應被遺忘。孝道可謂是人立身的根本,奉行孝道的人會受人欣賞,家庭關係美滿和睦,長遠來說對社會甚至世界都有巨大且美好的影響力。因此,實行孝道絕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