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給予獎勵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但有人認為這個做法過於功利。試談談你的看法。
你還記得上一次得到獎勵是在什麼時候?那時的感覺如何?會否令你深受鼓舞?其實,獎勵好比滋潤的雨露,灌溉在孩子幼嫩的心田,是孩子學習的動力。因此,我認為給予獎勵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首先,給予獎勵能鼓勵學生學習。因學生大多年幼或年青,未能懂得自立自覺,亦未必明白學習的重要性,需要別人推動,而獎勵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用他們想要的東西去吸引他們,能令他們主動學習,效益比起單用言語鼓勵可能更大。好像著名的發明愛迪生,自小聰慧絕倫,經常發問,又做許多古靈精怪的實驗,老師同學們都排斥他,覺得他很厭煩而不理瞅他。只有他的母親不斷鼓勵他,除了口頭讚美他擁有非凡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外,還全力支持他進行各種不同的實驗,令他更積極學習,不斷尋根究底,終成為為人所知的偉大發明家。反之,若果不能給予適時的獎勵,尤其對年幼的孩童來說,由於他們缺乏足夠的獨立自主能力,會很容易迷失學習方向,失去學習的動力。
其次,給予獎勵能肯定孩子的努力。透過獎勵,可令學生明白自己的努力並非完全沒有價值,即使沒有名列前茅,學生也不會因而感到沮喪,放棄學習,反而會再接再厲,尤其在他們付出和收成不成正比感到失落時,獎勵正好可以安慰他們,並肯定他們的努力,令他們不會灰心。以傷殘跑手蘇樺偉為例,他之所以能成為短跑比賽冠軍,全賴他的教練每次在他最失意時安慰他、扶持他,對他所付出的努力給予肯定,叫他不至於放棄,反而更奮發圖強,尋求更好的方法,爭取更好的成績。反之,若在孩子遇到挫敗時沒有給予獎勵肯定他們的努力,會令他們失去自信,失去學習的意義,缺乏繼續向前的動力。
至於,有說給予獎勵是過於功利的做法。其實,只要是適度的獎勵,就能起到鼓勵作用,而又不會讓學生以為略盡綿力便能夠得到巨大的收穫,不會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好像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可以通過事先約定,告訴孩子有哪些進步,就可以得到哪些獎勵。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就可以將物質的獎勵慢慢轉移至對他們品格方面的讚賞或給予一些不同的學習體驗。這些獎勵只要能切合孩子的需要便可。年幼的孩童可以給予一些具體的獎勵如印章、貼紙等;青少年就可以讓他們參與遊學團,藉此增廣見聞,促進學習。除了給予適度的獎勵外,父母還可以從旁教導孩子,讓他們明白為何會採用這些獎勵、日後要如何努力才能得到,以及獎勵背後的意義等,從而避免孩子過於功利的看法,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而不是側重物質方面,但沒有用心去關懷子女真正的需要。因此,適度的獎勵和父母正確的引導,能對孩子的學習帶來正面的鼓勵和肯定,而不是令他們變得功利,以為付出些微便可得到很大的回報。
總而言之,給予獎勵能鼓勵學生學習,能肯定孩子的努力,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漫漫人生猶如在大海中航行,孩子的船隻才剛剛在出發點揚帆起航。父母師長如能給予適度的獎勵,是指引船隻正確的方向,又是推動向前的涼風。所以,不要吝嗇給予獎勵,簡單的一句讚美或一個小小的印章已能滋潤孩子的心田,推動他們學習,努力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