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孝,是一種美德,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孝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維繫家庭和睦,增強民族團結和穩定社會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我對孝的認知和體會其實並不多,「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名言我一句也沒有放在心上,直到一年前的某天,外婆在家中跌倒,傷及了盆骨需要入院接受治療,我才深刻體會到孝的可貴和實在。
小時候,外婆照顧我的起居飲食,每天噓寒問暖,無微不至。也許我太年輕,也許我太不懂事了,還經常和她爭執,向她大發脾氣。有一次,外婆只是放錯了媽媽的食物盒在我的書包內,放學回家時,我竟然氣得把飯盒掉在地上,放聲責駡外婆,令她感到難過。我就是這樣的無理取鬧,經常把外婆氣得七孔生煙。平日她對我的叮嚀和教誨,我也只覺得煩人和過時,而沒有多加理會。
這天,我和家人到醫院探望她。起初,我只想慰問一下便趕快返回自己忙碌的生活中,不想再理會她。但在我臨別時,外婆突然輕拍我的手,和顏悅色地說:「一心,你下星期的考試預備好了沒有?要好好安排溫習作息的時間,千萬不要累壞了身體! 最近天氣轉涼了,你也要多穿件衣服呀!」外婆弄傷了盆骨,其實骨折的地方仍隱隱作痛,但她卻沒有表現出來,反而處處對我顯出關心,令我感到很慚愧。以往我經常為難她,對她無禮,如今看到在病榻上的她仍對我關懷備至,我真的羞愧得無地自容。
考試過後,我再次到醫院探望外婆。或許是我對她的態度改變了,我對她沒有以前般抗拒。我們竟然可以放開懷抱,大談人生,她常說這個世界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們待人接物,只要盡力而為便可。我們談着談着,才發現這些年來我都錯怪了她的「煩」。我想,我也該好好孝敬她,以彌補我先前對她的冷漠和不敬。
第二天,我親自做了一些糕點帶給外婆品嚐,她稱讚我的手藝,還說我做的糕點美味可口呢!自此以後,我經常去探望她,陪伴一下她老人家,她也十分高興,以我為榮。我看到她快樂,我的心也感到很舒暢。我為她按摩手腳,也為她抺擦身體。天晴氣朗的日子,我給她推着輪椅,走到草地上,吸收一下外面新鮮的空氣。真的從未試過和外婆這麼親近。以往都是她照顧我,現在卻反過來由我照料她,那種感覺奇妙得不可言喻。有一天,她溫柔地捉着我的手,眼裡充滿慈愛。「一心,你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感謝你連日來對我的關懷和照顧,不過,日後不單止是我,你也要這樣好好的孝敬你的父母!」外婆語重心長地說,好像在交待什麼似的,聽後我的鼻子一酸,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
可惜我能盡孝的日子不多,外婆不久之後因受感染很快便離開了,我感到莫名的悲哀和難過。原來人生是那麼的無常,生命完全不能掌握在我們的手裡。「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一句話正好道出了我的心聲。我對外婆只是盡了基本的孝道而已,也沒能更進一步,或更深一層向她表達我對她的孝心和敬意。我很後悔之前只顧學習,沒有怎樣理會她,甚至覺得她厭煩。我很後悔對她冷漠的時間太多,真正行孝的時間太少。外婆的離開,給了我當頭棒喝,讓我學會了珍惜眼前人,更要好好把握每一次盡孝的機會。
這次經歷,讓我深深明白到行孝的重要,不要待親人不在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沒有盡過半點孝。正所謂「百善以孝為先」,孝順和尊敬長輩最為重要。行孝其實很簡單,不用想得太複雜。替辛苦工作一天的父母按一下頸背,或做一頓可口的飯菜,與他們聊聊天,談談心,慰問一下對方,就已是「孝」的最佳表現了。父母勞碌半生,我們所能做到的絕不僅是給予金錢和物質供養父母那麼簡單,而是更要主動用心去關懷他們,照顧他們心靈上的需要。用心去實踐孝,這才是真正的「孝」,也是我們對親恩最好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