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綠色的田地裏種滿了筆者的文字,文字在框線間攀援着,心思繞了一圈又一圈,繞到格底。兩行間的留白無法終止筆者的感情,說不清,數不盡,又再次倚籐而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犂耙—–筆在田裏耙着一行一行的文字,作者的手汗落在紙上,字字皆是筆者用汗水和淚水耕種的莊稼。突然,流暢的文字逐漸細步逐行,停了,停在那十畝無人耕的荒田前。思緒就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靈感如春風一般,再次吹活了思緒,燃燒到取後一行的格子。這就是,原稿紙。
在電腦普及以前,人們會用原稿紙寫作文章。文字在原稿紙上不但只是表達作者的思想,訴說經歷,更是向讀者展現筆者的生命。每一個字的字型、大小和力度,讀者都能在其中看到筆者性格。字體較大,菱角突出,筆劃總是穿透到格外的字體,可看出筆者是個不拘小節、敢作敢為的人;字體工整,每一筆、每一劃都緊貼格框內的,可見筆者是個循規蹈矩的人;字體無形、無勢、無章法,充滿陰魂無神的氣勢,可見筆者是個懶散的人;字體秀氣,筆力極強,筆劃挺直,可見筆者是個有骨氣的人。原稿紙就是有這樣的特點,在規律的格框裏包含着的不只是一篇文章,筆者的字體更賦予了文章靈魂,讓它的靈魂穿透、打動讀者的心。
隨着時代的變遷,人們都以電腦打字代替在原稿紙上寫作。繁雜的文字以一個個無意義的代碼組成。執筆的手勢變成手指重複的按動。如流水般「沙沙」書寫的聲音,變成「啪啪」毫無美感可言的打字聲;光潔無瑕的白紙上毫無改動過的痕跡、經歷,又何來看到作者寫作時的心路歷程?電腦上編寫的文字能夠隨意校對,要多大,能有多大,要多小,能有多小,「標楷體」一下子就能換成「細明體」。多變的字體再也展現不了作者的心思、性格,甚至是中國人追求書寫文字的文化修養。
原稿紙隨歲月的流逝,漸漸退出文化的舞臺。薄薄的紙身承載的只停留在上一輩的人的生命經歷。倘若世間上的一切都必須經歷時間的洗禮,那麼原稿紙在時光中流逝失掉的會是中國人書寫文字的文化嗎?而剩下的又會是中國人對原稿紙的記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