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83
0



有人認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此句諺語已不能反映現今社會的狀況,試表達你的看法。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此句諺語,從小到大不知聽過多少次了。這句諺語表現了中國人對老人的尊敬,家中有一老人,便如有一珍寶般珍貴,而老人珍貴的地方在於他們世故,人生練歷豐富,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學習很多寶貴的經驗和生活智慧。「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家的金石良言對我們立身處世大有幫助。另外,老人通常對世事都看得通透,能教我們凡事包容、諒解。而於現今的社會中,父母大多外出工作,家中健壯的老人還能扮演照顧家庭的角色。不過,現今社會又是否能夠反映出如此美好的狀況呢?我認為有所不能了,有老人在家,似乎卻成了大家的負擔和煩惱。

 

隨著老人年紀漸大,機能日漸衰退,身體不同部分開始出現不同的毛病,就是所謂的「老人病」,例如柏金遜症,而各樣的長期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等的病徵也大多在老人身上出現。現在要找到健壯、不用家人特別照顧的老人已是少之又少,因為現今社會的生活習慣,不論在飲食、作息、運動各方面,都比從前的差。從前人們多以務農為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體力勞動充足,吃的也很健康,即使人老了,身體依然健壯,不用家人煩惱。現今的老人都是出身於上世紀數十年代的社會,生活勞碌奔波,自然捱出不少毛病,老人就成了家人醫療方面的負擔。

 

小至一個家庭,大至整個社會,有「老」似乎也不如「寶」了。醫療負擔加重,家人甚至要辭掉工作照顧身體有毛病的老人,加重家庭經濟負擔,甚至是社會勞動人口的壓力,都是因為「老」而起。社會更是對人口老化¾¾越來越多老人的問題煩惱不已。不單是醫療方面,「相見好,同住難」更明顯地出現在年青一輩與老人的相處上。由於現今社會的發展步伐實在太快,與老人出身的年代大相逕庭,當老人想給我們分享他們的經歷時,尤其那些幫忙照顧孫兒的,由於代溝問題,我們都可能會聽不懂。而現在由於互聯網和教育的普及,我們已經很容易接收各種資訊,包括處事方面的,因而令老人的教導顯得不再那麼重要,甚或認為他們所說的已不適用於現今的社會了。以上情況會引起很多紛爭,造成家中的不和諧。

 

再說的是安老院輪候年數。獨居和二老長者戶數、虐老個案的攀升,而長者貧窮的問題也愈趨嚴重。很多香港家庭無暇分身照顧老人,因此大多只好把老人交給社區的安老院照顧,以致安老院的數量供不應求,輪候年數按年遞增,去年的數據則顯示安老院輪候年數可長達三年,反映不少家庭都希望把老人送到安老院,很難把老人當成家中的「寶」般看待。獨居或二老長者戶數的飆升也可反映越來越多家庭已不視老人為「寶」,要離老人而去,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則顯示本港有近十二萬獨居長者,較十年前增加四成,只與配偶居住的二老家庭也有十五萬二千多個,反之與子女同住的長者比例卻由十年前的五成七下跌至2011年的五成一。雖然與子女同住的長者還有不少,但他們真的如「寶」的被對待嗎?去年社會福利署全年共處理2872宗在社區生活被虐的長者求助個案,包括財產侵吞、精神、身體受虐,完全不是如「寶」般的生活。這亦可反映於長者的貧窮率,去年貧窮線定下後,有約30萬的長者生活於貧窮線下,長者貧窮率是整體貧窮率的1.9倍,長者貧窮戶有25%40%長者沒有子女供養……「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似乎已不再……

 

有誰不想老了以後仍能過著至寶的生活?雖說現今的社會似乎不能反映「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此句,但將來的社會呢?我們絶對是有能力去改變的。只要從現在開始,我們每個人都能坐言起行,愛護身邊的老人,讓他們過著如「寶」般的生活,然後繼續把這精神傳承下來,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在我們老了的時候把我們當成「寶」,我相信,「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此句是能夠再次反映社會狀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