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調查顯示香港人生活條件雖好,但快樂指數偏低,這現象引起了不少香港人共鳴。在我的觀點中,這現象絶對不是天荒夜談,而是有跡可尋的,甚至可以把這現象說成是香港繁華背後的悲歌。
香港鬧市的繁華是每一位香港人日以繼夜的拼搏得來的,這是使我們生活環境好的原因之一,但香港人對工作都「走火入魔」了。看看中環,有多少個到了退休年齡仍辛苦工作的老精英,多少個應在家中做飯的女強人,多少個為了供車供樓的職場「達人」。他們無非也是想掙錢養妻活兒,打拼出自己的安樂窩罷了,但工作卻是無底深潭,慾望就是把你推進去的手;你掙了人生第一個十萬,卻不能供起一個四百平方呎的住宅單位; 你掙了人生第一個一百萬,一個小孩卻要四個一百萬,你就是不滿足,便不停地埋首在工作裏。諷刺的是,你的工作、戶口略有所成了,精力卻已經被工作榨乾。如此的不知足,釀成了時光的老去,勞碌了一生都得不到無價的快樂。
話雖如此,不快樂不只是我們的心理出了問題,香港也出了問題。有哪一個城市的人不需要努力就能賺得生活所需?但在香港,即使你努力也得不到所需的。樓巿不停的炒賣,每年造成了多少年輕人不能「上車」;通貨膨漲、物價上升,令多少人的工資不敷應用。香港人無時無刻都在錢的壓力鍋中,永遠擔憂着錢的分配,生活彷彿被金錢支配。在如此龐大的經濟壓力下,誰能捨得花錢到高級餐廳慰勞自己?就算到了,也對餐牌上的價錢耿耿於懷,邊吃邊想餸菜的成本,打量其「性價比」,那倒不如到快餐店開懷大吃?香港人生活條件好是虛象,快樂指數低卻是名副其實。
世界上無一個地區不在進步當中,無一個地區的人不愁金錢,但在香港,物質主義把問題推到極端。男的若沒有車、沒有樓、沒有錢,談甚麼心思也是枉然;錢包不是要好看,深咖啡格仔就是潮流……這些都是香港近年出現的現象,價錢標就是「快樂」,大量有錢的都喜歡揮霍購物,但大家都忘記了人生的「真善美」。即使住在華貴的豪宅,駕着林寶堅尼,也只能滿足物質的慾望。快樂是在於心境,不是環境,柬埔寨的人民都穿着破舊的衣物,臉上卻能掛上樂天的笑容。
隨着香港在經濟上的急速發展,金錢在香港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生活中無一不和錢掛勾,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快樂也算到錢之上了。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不需要一百朵玫瑰、一千呎的房子,一份心意已經很足夠了。但物質主義沖昏了香港人的頭腦,把快樂和錢混為一談,透過幹活和幹活把關、以青春兌換金錢,回首一看,才明白自己錯過了生命的「真善美」。這些無價的東西,不值鈔票的量,卻是快樂的泉源。香港人生活條件是不俗的,但都是用金錢建出來的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