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節,程一心的親朋好友共送了四盒月餅給他,但其實一心是不喜歡吃月餅的。」
試根據以上情況給你的啟發,以「禮物」為題記述一次送禮或收取禮物的生活經驗,並表達你對中國人傳統餽贈文化的看法。
記得小時候,我每年最愛的節日便是新年。新春佳節,總能看見親朋戚友拿著一包二袋上門拜訪,離去時家中每每留下一兩個禮物盒。小時候的我除了愛吃,也愛問。「爺爺,為何人要互相送禮?」我稚氣地問。爺爺總是會慈祥地回答:「孩子,餽贈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表達對別人的祝福,長大後你就會明白的。」送禮看似簡單,卻是高深的學問。如何把握好當中的分寸,既符合收禮者的喜好,也配合自己的身份、心意是一門終身的學問。起初我並不相信爺爺的話,但直至後來的一次送禮經驗,才令我明瞭送禮的學問。
記得在小學時,認識了一位好鄰座也是我小學第一個認識的朋友,彼此之間的融洽相處和喋喋不休的談話使我們很快便成為好朋友。有天,她向我遞來一封精美的信件¾¾噢,她的生日快到了,她邀請我去參加她的生日會。回家後我興高采烈地向父母傳達這個消息,爸爸聽得笑呵呵,連忙站起來說要帶我去買送給朋友的生日禮物。我怔怔的站著,禮物?不是人去就好了嗎?還要帶禮物?「閨女,這你就不懂了。人家邀請你參加派對,除了要應邀出席,還要帶禮物送給主人家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和感謝,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爸爸語重心長地教導我,我猶如當頭棒喝,立刻出門購物去。
站在滿佈精巧小品的玻璃櫃旁,玻璃反照出我手足無措的神情¾¾到底,要送甚麼禮物?從髮飾到首飾、從音樂盒到洋娃娃,女孩子的玩意一應俱全,卻也使我眼花繚亂。這樣的情景讓我想起了從前跟父母到超市辦年貨的時候,父母總是推著手推車在貨架之間縱橫,往手推車中堆著大大小小的昂貴禮品包。小時候我總不解為何父母要買最貴的巧克力,明明旁邊就有類似的,價格還便宜多了,為何要這麼笨?爸媽總是搖搖頭,說送人的一定要貴和有氣派,這才顯出自己的誠意。思緒從回憶中回來,我靈光一閃,眼光掃過櫃內的價格牌,便往最昂貴的禮物伸手……
在朋友的生日會中,我笑意盈盈地把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送出。朋友拆過禮物的花紙後看到毛絨玩具,眼睛中的期待沒有了,但轉瞬之間她又把笑意重提上臉,甜甜地說:「謝謝,我好喜歡。」那時的我還天真地以為自己送的禮物很合朋友的喜好,卻看不到友人嘴角那一抺牽強的笑容……事隔多年,我們都長大了,不再是當年那不諳世事的小女孩。偶爾在聚會中提到當年的生日會,友人言笑之中忽然提到:「喂,你知道當年你送的禮物我完全不喜歡嗎?明明我有鼻敏感,你卻送我毛絨絨的玩具,是想害我發病嗎?那玩具現在還原封不動地擱在我房間的角落,連袋子也還沒拆掉。」我亦不甘示弱地說:「你還好意思說?當年我可是挑最貴最好的禮物送你的,都不知道花了我多少個月的零用錢。當年看你滿足的神情,我還以為你很喜歡呢!呵呵!」就這樣,在一片的打鬧中,為我當年「烏龍」的第一次送禮經驗畫上了句號。
與朋友的談話中我雖然耍嘴皮堅持自己是對的,但事後我亦不禁反思餽贈禮物的真正意義。的確,我在買禮物時完全忽略了朋友的需要和喜好。當初只要再多想一點,便會記起朋友有鼻敏感,根本不可能喜歡毛絨絨的東西。說到底,還是自己粗疏忽略了,只顧著要送最好的,卻忘記送禮最純粹的意義。送禮,背後所代表的到底是甚麼?是要迎合收禮者的喜好、讓他歡喜,抑或是透過禮物展現自己的經濟能力?現今的世代物質主義盛行,送禮往往與金錢掛鈎,送禮者往往認為送的禮物愈名貴,便愈能代表自己的心意和重視收禮者。殊不知收禮者不一定喜歡自己所送的禮物,反而失去了送禮的意義。老一輩的人送禮講求的是氣勢派場,務求送出去的東西一定不能寒酸、失禮於人前。禮物是名貴的,但送出去之後人家是否喜歡,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曾有親友到外地旅遊時買來數盒杏仁餅作伴手禮,卻因家中沒人愛吃杏仁,人家送的心意又不好再轉送,結果一擱就是好幾年,再拿出來時已是大掃除的時候,而餅老早已經發霉不能吃,變為垃圾。不恰當的送禮,浪費金錢之餘亦造成浪費。
我不反對餽贈的文化傳統,只是餽贈的形式出了點問題,而我亦堅信中國人傳統餽贈文化背後所蘊含的意義絶非如此的物質化。傳統人們過年送禮,是把家中有的東西如臘味白米和種植的蔬菜等分給大家,讓鄰居都能分享自己努力的成果和過年過節的歡愉,是一種純粹的快樂分享。小時候曾問爺爺,既然送禮這樣麻煩,又要怕送不對人家的喜好,那乾脆送現金罷了,讓收禮者自行去買喜歡的東西,爺爺說這就失去了送禮的意義。餽贈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是送禮者的心意。再多的金錢,也抵不起真誠真意;沒有心意的禮物,即使花再多的物質金錢也換不來收禮者的由衷笑容。只要禮物包含了送禮者的心意,再平廉無奇的東西也會化作獨一無二的珍寶。禮物不在乎形式、價格,最主要是承載了送禮者的祝福和心意。
總的而言,送禮是一門既高深又簡單的學問。下次送禮時,不妨多想想收禮者的喜好,從他人的角度出發。或許我們不是別人肚子裡的蟲,不曉得人們需要的是甚麼,但至少我們應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思考,想想他會喜歡甚麼,才是真正餽贈的合宜之道。